1873年的秋天,晚清洋務運動的代表張之洞出任四川學政,他浮舟長江,沿途飲酒作詩,某日飄然而至瀘州。剛下船,就聞到一股撲鼻的酒香,未飲先醉。張之洞早聞瀘州溫永盛老窖美酒之名,遂迫不及待地差遣仆役前往沽之。誰知仆人一去就是一個上午,日上三竿,張之洞等得饑渴難耐,心浮氣躁。這時才見仆人慌慌張張抬著一壇酒一陣小跑趕回江邊。張之洞正欲責備,仆人慌忙打開酒壇,頓覺酒香沁人心脾,張之洞連贊數聲好酒,好酒,旋即豪飲一番,頓覺甘甜清爽,躁氣立消。于是詢問仆人,你是從那里打來的酒?仆人連忙回答,小人聽說營溝頭溫永盛酒坊里的酒最好,所以不惜取遠道、尋至蜿蜒曲折的酒巷盡頭溫永盛酒坊里買酒。
張之洞聽聞心生好奇,且酒致意猶未盡,遂循香問道,親至溫永盛酒坊飲酒?粗品焕餄M坐的來自四面八方的飲酒者,酒坊外一輛輛裝滿溫永盛酒罐的馬車,長江邊滿載溫永盛酒罐的船只,張之洞不禁喟嘆道:真是“酒好不怕巷子深”啊。乘著酒興,他命人索筆,當場留下了“酒好不怕巷子深”和“川中佳釀,于斯為盛”兩幅墨寶。聞訊趕來的溫永盛酒坊老板設宴款待張之洞,并邀他到酒坊窖池邊品酒。次日,張之洞離開瀘州,聞名而來,載香而去,隨船帶走的唯一瀘州特產,便是四壇瀘州溫永盛美酒。“酒好不怕巷子深”一語也不脛而走。
